这里的层是OSI 7层网络模型,OSI 模型是从上往下的,越底层越接近硬件,越往上越接近软件,这七层模型分别是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。
所谓四层负载均衡,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目标地址和端口,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,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,它一般走的是tcp,udp协议。
所谓七层负载均衡,也称为“内容交换”,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真正有意义的应用层内容,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,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,他走的是http协议。
代理原理:
4层用的是NAT技术。NAT英文全称是“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”,中文意思是“网络地址转换”,请求进来的时候,nginx修改数据包里面的目标和源IP和端口,然后把数据包发向目标服务器,服务器处理完成后,nginx再做一次修改,返回给请求的客户端。
7层代理:需要读取并解析http请求内容,然后根据具体内容(url,参数,cookie,请求头)然后转发到相应的服务器,转发的过程是:建立和目标机器的连接,然后转发请求,收到响应数据在转发给请求客户端。
优缺点对比:
性能:
理论上4层要比7层快,因为7层代理需要解析数据包的具体内容,需要消耗额外的cpu。但nginx具备强大的网络并发处理能力, 对于一些慢连接,nginx可以先将网络请求数据缓冲完了一次性转发给上游server,这样对于上游网络并发处理能力弱的服务器(比如tomcat),这样对tomcat来说就是慢连接变成快连接(nginx到tomcat基本上都是可靠内网),从而节省网络数据缓冲时间,提供并发性能。
灵活性:
由于4层代理用的是NAT,所以nginx不知道请求的具体内容,所以nginx啥也干不了。 用7层代理,可以根据请求内容(url,参数,cookie,请求头)做很多事情,比如:
a:动态代理:不同的url转发到不同服务器。
b.风控:屏蔽外网IP请求某些敏感url;根据参数屏蔽某些刷单用户。
c.审计:在nginx层记录请求日志。
四层代理配置(和http同等级):
四层代理nginx需要开启ngx_stream_core_module模块,在编译nginx时需要使用--with-stream开启该模块
[root@localhost ~]# /usr/local/nginx/sbin/nginx -V
nginx version: nginx/1.16.1
built by gcc 4.8.5 20150623 (Red Hat 4.8.5-28) (GCC)
built with OpenSSL 1.0.2k-fips 26 Jan 2017
TLS SNI support enabled
configure arguments: --with-http_ssl_module --with-stream
stream {
server {
listen 8000;
proxy_pass appserver;
}
upstream appserver{
server 192.168.40.70:8080 weight=1;
server 192.168.40.80:8080 weight=2;
}
}
七层代理配置(在http段里设置):
upstream servers {
server 192.168.40.70:80 weight=1;
server 192.168.40.80:80 weight=2;
}
server {
listen 80;
server_name localhost;
location / {
proxy_pass http://servers;
root html;
index index.html index.htm;
}
}
不管是四层代理还是七层代理,实验最好准备三台设备,一台代理设备,两台提供服务的设备。
如有不明白的,欢迎一起探讨,共同进步
每天进步一点点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