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传承小说免费阅读
朝史暮想个人浅见:
皇位继承制
《明实录》里曾经记载过朱元璋说过的两句话——
国家建储,礼从长嫡,天下之本在焉。/惟帝王之子,居嫡长者,必正储位。
意思是,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。即使有嫡孙,也应该选择嫡孙。就看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,朱元璋选了朱允炆,而没有选择朱棣,可见这种继承制度的深入人心。
图:朱元璋 像
总体来说,明朝皇位继承,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,还有依据血缘的远近,兄终弟及的。比如明世宗朱厚熜就是继承了堂兄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。而有谁想破坏这一规则,往往就会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。比如万历朝,明神宗朱翊钧意欲废长立幼,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,即后来的福王,就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,掀开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。
皇位继承制,说白了,就是一个权力交接的秩序。而秩序是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,也是古代一直推崇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。
明代的皇位继承制,在制度上其实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。除了初期明成祖朱棣的“作乱逆行”,其他的时间,总体上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夺嫡情况和极端事件。这套制度对于保障明朝的稳定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站在当时的视角来看,这是积极的,需要肯定的。
藩王制度
开国之初,朱元璋分封朱家子弟到全国各地,并给予一定的军权和政权,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藩王起到屏护帝国的作用。
图:朱棣 像
但是事与愿违,强大的实力导致了野心的膨胀。朱棣就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实力,把侄子拉下了马。于是,继位后的朱棣,深知藩王强大背后的风险,便实行了严格的藩禁制度。
所谓藩禁,就是帝国对各地藩王实行全方位的监控和限制。藩王不能从事任何职业,不能无故离开封地,不得染指属地的军政事务,不得拥有超规的私人武装,只要安安稳稳待着,国家养他一辈子。
于是,明代的藩王开始老实了,即使犯上作乱的,也基本上很快被平灭。但是藩禁带来了严重的财政隐患。到明代中期,宗室人口已经达到几十万之巨,国家财政负担非常严重,以至到了晚明时,根本负担不了很多远支的宗室。而没钱,正是大明最后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图:龙椅
朝史暮想,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。
明朝的皇位继承权一直在秉承着嫡长子继承制度,正所谓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,遍观封建时代,明朝对于皇位继承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波澜!
虽然也有皇帝想要挑战这个制度,但是都被文官势力顶了回去,有效的延续了大明江山延续的稳定性!
至于藩王制度则是失败的,朱元璋希望他的子孙能成为国家屏障,可以维护江山稳定,但是建文帝上来就开始削藩,明成祖靖难成功以后也对藩王极力打压,将藩王权利削弱,成为了被圈养的猪羊,除了祸乱地方,穷奢极欲,挖国家墙角,没啥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