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AI 时代,PPT 生成变成了“需求 - 智能迭代 - 交付”这样的协同创作模式:用户用自然语言说出核心目标(比如说“制造业转正汇报”),AI 就能自动解析并生成结构化的大纲;接下来AI 调用自身内置的知识库来填上技术术语和业务场景的例子;最后能输出支持 PPT、PDF等多种形式的文件,让专业级 PPT 的制作效率提高 3 到 5 倍。
下面我们就以deepseek和Kimi为例,制作一个转正ppt,假设我们是一个软件服务行业的程序员,刚刚入职,准备转正,我们先让deepseek帮我们生成提示词,我们把需求告诉deepseek之后,deepseek给出的提示词如下:“我是一位软件服务公司的Java/Python后台开发工程师,公司面向的是制造业的流程管理软件,入职3个月即将转正。需要向技术总监、项目经理和HRBP三方汇报,重点展示技术贡献、业务理解与团队融合成果。”如果没有问题,我们继续追问,“根据上面提示词的内容,帮我写一份ppt大纲用于其他ppt生成服务”。deepseek给出的大纲如下:
感谢各位领导的支持与指导,以下从技术、业务、团队三个维度汇报入职三个月的工作成果与成长——
一、技术贡献
- 核心功能开发
- 独立完成XX模块后端开发(Java/Python),支撑生产排程/质量追溯/设备监控等关键业务场景
- 代码质量:单元测试覆盖率95%+,Code Review通过率100%
- 技术攻坚
- 解决XX高并发场景下的数据一致性问题(如分布式锁/事务补偿机制应用)
- 优化XX接口响应时间从2s降至200ms(技术方案+数据佐证)
- 技术沉淀
- 编写《制造业工单系统对接规范》等技术文档3篇
- 推动XX技术组件落地(如Spring Cloud Alibaba/Redis Pipeline)
二、业务理解
- 制造业业务认知
- 系统学习ISO9001、MES系统标准,深度理解生产报工、物料追溯等核心流程
- 参与客户现场调研2次,输出《XX工厂工艺流程数字化痛点分析》
- 价值落地
- 通过XX功能实现客户库存周转率提升15%(数据来源)
- 在XX项目中提前识别BOM表版本兼容风险,避免上线后数据错乱
三、团队融合
- 协作机制
- 主导技术方案评审3次,推动前后端接口规范统一
- 跨部门协作:与产品团队共建需求验收checklist
- 文化践行
- 主动承担新人培训工作(分享制造业领域建模经验)
- 参与公司黑客松,提案《基于RFID的车间物料定位方案》获创新奖
四、未来规划
- 技术:深入工业物联网方向(OPC UA/Modbus协议研究计划)
- 业务:考取PMP认证,提升制造业全流程把控能力
- 团队:建议建立制造业技术知识库,推动经验资产化
(结语)
始终以"用技术驱动制造数字化转型"为目标,期待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。
我们可以将其中的XX形式的内容自己补充完整,也可以继续追问,让他帮我们填补实际发生的业务领域的各种细节,在大纲达到我们满意之后,我们进入Kimi进入ppt制作环节,在kimi的主页,我们可以找到左侧的kimi+按钮,打开之后,点击ppt助手,打开ppt制作对话框页面。
将刚才生成好的大纲粘贴进去,可以看到kimi根据自己的理解又重新输出了一次,我们只需确认下内容是否符合我们要求即可,如果确认无误,点击回答下方的“一键生成ppt”按钮,即可开始ppt的制作。
在弹出的窗口中,可以看到kimi给出了非常多的模板,我们选择报告类型,新入职的公司的主色调是绿色,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绿色模板,点击下方生成按钮,接下来我们可以去泡一壶茶,静静的等待生成完成。
生成完成后,回到对话页面,可以看到,kimi提供了pdf和ppt格式的下载,同时提供了在线编辑的功能,如果对内容要求不高,在线编辑就能满足我们的要求,如果需要精修,可以选择下载ppt到本地进行进一步的完善。
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生成后ppt的效果吧:
可以看到,生成的效果还是不错的,在这个 AI 参与的创作之旅中,我们借助 DeepSeek 和 Kimi 的强大功能,轻松的完成了一篇 PPT 制作。AI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,借助各类AI工具实现高效的工作。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